close

 

By chenbeck

2009/4/12 下午兩點參加在新竹影博館《銀簪子》的放映及映後會談。會談主講人為2000年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」《銀簪子》導演蕭菊貞及知名剪接師陳博文。

 

參加這次的映後會談後有以下心得:

(1)   作為一位剪接師,比起導演來說,更能完全掌握創作元素(因為導演多少會限制於資金回收、票房的考量;導演也無法掌控所有的因素,例如美術、服裝、道具、攝影等),因對於一位剪接師而言,從導演那兒拿到的素材可再經整合再創造,運用自己的技術與想法呈現畫面與說故事的邏輯排序。

但,剪接片子還是有很挑戰的部分,例如情緒的掌控、說故事的結構、氣氛的拿捏、想法是否能跟群眾共鳴、是否掌握節奏與了解群眾心理等。

(2)   雖然一般人對傳統紀錄片秉持平實、不能配樂的觀感,但選配對的音樂其實可以把故事的感動襯托出來,不論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,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如何好好的說故事、並把導演想傳遞的理念清楚的讓觀眾明白。畢竟,紀錄片還是需要很多人看/接受,所以要好看。(先動之以情,後說之以理)

(3)   蕭導演分享拍攝《銀簪子》的動機令人動容,為什麼會想拍攝是因為樂於當說故事的人並藉由影像來說故事,認為能分享自己的感動、故事是一件過癮的事。另外為何此部紀錄片跟一般主流紀錄片不同(例如消失的1945)原因在於導演希望還原最真實的場景與感受,所以並未特別的搭景;另一個理由是,如果不考慮太多一般人對紀錄片的刻板要求,是可以表現得更好的。(因為不會有包袱)

(4)   《銀簪子》是一部強調讓情緒忠實的呈現,令觀眾感受亂世的殘酷。即使有些畫面會令一些人感受太過煽情,但若回歸到紀錄片的本質 真實的呈現當受訪者因為情緒來了而有哭泣的鏡頭時,把這些片段剪輯進電影裡也無不可,因為不是導演叫他哭的,而且,如果不煽情,那很多感動就很難真實的呈現了。

(5)   攝影師就像是1/2的導演,攝影師也會抓取令他感動的畫面。(拍攝紀錄片,很多畫面都不是草擬的,不是劇本安排好的,很多微細的鏡頭都是一瞬間)

(6)   我在映後會談裡有請教導演為何選擇把自己拍進去、是否有特別的理由? 導演的回答我認為很中肯,簡而言之是必須回歸到紀錄片的本質,也就是真實的素材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,所以導演進去是代表她的觀點、看法,強調出是導演的感受,而對導演來說,她並不介意、或創造出刻意的客觀。

 

後記:參加這次的放映及映後會談,讓自己對於紀錄片的拍攝及剪接師剪裁方式更加了解,收穫不少,希望未來仍有許多機會能參加類似的活動。

 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Beck 的頭像
Beck

童言童語 - I got soul, but I'm not a soldier.

Be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